“弃考族”提前锁定目标:没兴趣只能上大学
2016-07-20 16:48:35   来源:ms211中国艺术留学网   评论:0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我的同学,大多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感觉自己只能上大学。放弃高考、提前投奔兴趣的元元说。  放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我的同学,大多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感觉自己只能上大学。”放弃高考、提前“投奔”兴趣的元元说。

  放弃高考并非个例。教育部发言人续梅2013年曾透露,近五年,高中毕业生弃考率约为10%。

  这些弃考者中,很多人像元元一样,实践着“行行出状元”这个看似老套的道理。

  “如果2012年上了大学,儿子今年9月就该上大三了。”48岁的黄娟说。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两年前的6月,黄娟到省招办,为儿子填写了“放弃高考”的申请表。那一刻,她还在犹豫,此前所有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结果的理由差点失效,她匆匆填完,出来后心里还有些恍惚。

  就这样放弃了?儿子出生后,她就没有再出去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里陪伴他的成长,给他一个轻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同时,也和这个应试体制下所有的家长一样,她知道会最终会等来这么一天:孩子苦读三年高中,考上了大学,自己也终于可以放下焦虑,过几年轻松日子了……

  儿子上高三后,她还曾经有过很多设想,比如孩子能不能考上他心仪的建筑大学?要不要离开西安去外地等等,但就是没想到,儿子会决定放弃高考。“这就是一个坎儿,我们必须去面对。”两年后,她回忆说。

  放弃高考:那上高中干吗?

  儿子元元放弃高考的决心,是在他去参加高考体检、看见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时突然爆发的。他放弃了体检,回家告诉黄娟,他还是决定放弃高考。

  此前,黄娟已说服儿子,无论如何先参加高考,再决定是否直接去学习他喜爱的室内装修设计。但儿子最终拒绝妥协。

  他虽然成绩不是很拔尖,但学习比较认真,尤其喜欢学英语。孩子也接受了黄娟灌输给他的大学梦。她常带孩子去大学校园里散步,讲大学的好处,告诉他忍一忍现在的枯燥学习,上了大学后就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例如架子鼓等等。  在黄娟眼里,上高三之前,儿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残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已经接受并习惯枯燥的学习。

  高大帅气的儿子看起来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设计上,屈从于家长,也知道,家长屈从于学校,而学校屈从于所谓的上级,上级则屈从于这被诟病多年、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中国教育体制。

  然而上高三之后,儿子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他甚至开始失去学习的欲望。

  “此前,他至少都能完成作业,可这段时间,成绩下跌得太厉害了,几乎要掉到年级倒数几名。问孩子原因,光说是换老师了,有些老师讲课的口音他听不懂。”黄娟回忆说。

  她寻找原因,但最终还是没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开始厌学?是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还是此前那么多年“为了考试”的学习,其实已到了让孩子无法承受的边缘?

  就这样,当儿子决定不参加高考后,黄娟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出乎意料。她的第一反应是问儿子:那咱上高中干吗? 纠结的母亲:这条路是不是一定要走

  其实,黄娟也知道儿子的心思。还是上初二时,儿子不知怎么就喜欢上了室内设计,那时就宣称自己将来要上建筑大学,毕业后当一名“金牌设计师”。这种念头一直持续到高三不期而至的厌学来临之前。

  面对已经长大的儿子,黄娟感觉到一种无力感。她试图说服儿子,按照他的成绩,和就读的这所重点中学的情况,他至少可以考上“二本”,先上了大学再说。但儿子的态度很坚决,也清晰地阐释了自己的理由:按照目前的情况,肯定上不了建筑大学,如果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利用这几年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这条路是不是一定要走?你要考虑好,还有没有其它的路子?”看着自己无法说服自己的儿子,黄娟只好对孩子说,再和爸爸商量,给他两三天时间考虑。

  这是煎熬的日子。和所有的母亲一样,黄娟望子成龙。她和丈夫没有上过大学,满怀希望,一心要让孩子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他们也曾筹划过让孩子出国读书。“可以说,儿子考大学一直是全家的目标,说不考就不考了?何况,他又不是学习太差或者不爱学习的孩子。”黄娟还记得自己当时的纠结。

  但儿子决心已定。最终,“还是因为爱孩子”,一个母亲从自己的角色中跳脱出来,试着去理解孩子自己的痛苦以及思考,她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尊重他的选择。

  就这样,高三毕业的暑假还没结束,儿子就去报了一个“室内装修专业”的半年培训班,开始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上。

  收获惊喜:儿子和同学的距离在加大

  在儿子做出选择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黄娟不断地收获惊喜。首先是她在装修房子的过程中,认识了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听说黄娟儿子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愿意推荐孩子去装修公司上班,算是先“历练一下”,就这样,在同龄人进入大学校园时,儿子到今天已经上班一年多了。

  上了班的儿子,因为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都开开心心、精神饱满地去上班。拿到儿子用第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的礼物时,黄娟开心地差点掉眼泪。

  她观察到儿子在不断成长。他自己去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去和客户谈判,在一年结束的时候,因为公司没有给自己转正,就自己去交涉,最终顺利转正,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和自己那些同学的距离也在加大,见面聊天时,“谈话和见解的水平已经明显拉开了。”最重要的是,他享受着自己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快乐。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我的道路啊。我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我的同学,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感觉自己只能上大学。”6月29日,21岁的元元对记者说。

  他很感激妈妈对自己选择的尊重,因为在自己的同学中,不想参加高考的人也不少,只不过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他这么幸运,能被父母允许,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工作一年多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说,声音里透露着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少有的沉稳,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快乐。“我没有太高要求,也没想着挣大钱,或者出人头地。只要自己在这个喜欢的行业里,能不断进步就行了。”又一个另类孩子:他只想当厨师

  当黄娟为了儿子的选择从纠结终于到释然的时候,在成都,另一位母亲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45岁的子昙有一个16岁的儿子,高大帅气。和黄娟一样,子昙尽一个母亲的心力保护着儿子的梦想,但又不时地感到纠结。

  在子昙的记忆里,儿子三四岁时自己热牛奶,七八岁时自己做番茄炒鸡蛋,看电视喜欢看美食节目。大约到六年级时,孩子去学英语,老师教他做比萨,孩子做得特别好吃,接下来,就经常在家自己做,慢慢地,越来越有兴趣,终于有一天,儿子宣布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厨师 。

  初中时,儿子就有过不上高中、直接去国外学习西餐料理的想法,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务实”,还是决定先读高中,如今,孩子的目标很明确,要读四川一所大学的烹饪专业,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关于烹饪的本科专业。子昙说,如今,正读高一的儿子,早上会六点起床,给自己做寿司什么的来当早点。他希望有一天,帮妈妈实现梦想,两人一起开一家私房餐馆。“其实真正的私房餐馆,我们是很少的。在日本,有一家开了470年的小餐馆,一家人代代相传,只做那么几样可口的食物。”子昙说。她也知道自己和儿子有点“太理想化”。“如今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允许你那样用心地缓慢下来做一种食物?”  子昙没有嘲笑孩子的梦想,是因为她本身不仅“好吃”,目前的工作也是主持一份当地的美食与旅游杂志。一贯主张平等对待孩子的她,还算平静地接受了儿子与众不同的梦想。

  但她还是理解和保护着孩子的梦想。她很少带孩子在外面吃饭,为的是“保护孩子的味蕾”。

  孩子的梦想难免会遭到嘲笑。孩子英语很好,前不久在学校做英文演讲时,题目是“我的理想”。当孩子讲到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厨师时,老师投来诧异的眼神。后来,学校虽然给了他三等奖,但老师还找他谈话,大致是委婉地告诉他理想可以更远大一些……

  事实上,对这个16岁的少年来说,除了母亲,周围的人,包括亲戚们,几乎都会嘲笑他:理想原来是做饭啊。

  可为什么就不能梦想做一个厨师呢?子昙说,孩子认识一位外教,这位外教走遍了中国的几乎每个城市,每到一处,就自己教英语挣点钱,同时学习当地的武术、“功夫”,梦想是回去后办一所武术学校。她觉得,是身边这些有梦想的人影响了孩子。而孩子想做一个纯粹手艺人的做法,一开始她也有些不接受,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错了,但她如今已经决定支持和保护孩子的梦想。

  这个暑假,子昙给孩子买了机票,让他一个人去日本旅游。这也是她一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很多东西,最终自己去做出决定。

  教育的目标:培养心智健全的人

  有时,黄娟会想,儿子的选择,不也就是自己多年教育的一个结果吗?她一直是开放式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像小男子汉一样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在黄娟眼里,在放弃高考后,儿子完全转型了,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从小,她尽一个母亲的可能,保护着孩子的童年,尽量减少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她帮孩子写作业,保护孩子的自尊。当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撕了孩子的卷子时,她会去学校,和老师沟通,争取孩子的尊严。

  在家里,不管是大事小事,她都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帮助大人找解决方法,给处理意见。

  “有时,我自己也想,爱他就给他自由,但这个尺度是不是太大了?”这样的疑问,曾经都萦绕在黄娟和子昙的心里。

  如今,儿子的成长终于让黄娟感到放心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作为母亲,也体会到了鼓励、包容以及勇气的力量。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一个母亲的淡定极为重要,甚至是极为关键的。”在西安一所大学任教、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王真教授这样认为。

  王教授认为,黄女士的教育是成功的。其实人的发展道路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要走高考这一条道路?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让人身体好、心智健全。而心智健全的一个表现就是一个人能从普通的工作中感受到愉悦。

  “黄女士的教育抓住了一个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孩子基本人格的尊重,这种平等相待的理念,对孩子心智健全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王教授说。“其实一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从干清洁工都能得到快乐的人。那样的社会,每个人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王教授认为,抛开今天流行的成功学,我们能发现,其实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去发现他们独特的价值。有的人,价值可能就不在于去读一个大学。社会对人的需求本身也会是多元的。用单一的学习成绩衡量一个人时,就忽略了生命本身的多元。今天,在中国这样畸形的教育环境里,有不少家长,其实自觉地站在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和孩子中间,做着自己的抗争,来保全孩子的生命价值,也维护了社会应该有的多元,这是非常可贵的。普遍的迷茫: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相对于经历过痛苦、矛盾之后两位母亲的选择,更多的家长其实还是处在纠结与迷茫之中。

  马上放暑假了。对五年级的孩子清清来说,暑假并不意味着放松,而要面临大堆的补课、奥数等等。

  “前些天,孩子说头疼,我明白,是用脑过度了。”清清的父亲心疼地说。在孩子到五年级之后,每天的作业都特别多,例如一页100个成语,每个抄10遍,孩子几乎每天写作业都要到11点多。

  看着那么喜欢读书和锻炼的孩子,没时间读书,没时间跑步,父亲真是心痛。

  “有一天,我们可能发现,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们的了。他或者她成为这个应试机器的一部分,在学校和老师的不断灌输下,所有的愿望只是考上名校。”清清的父亲痛心地感叹着。

  “本来今天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但为什么我们没有选择?”一位家长慨叹。事实上,在当下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孩子都被遏制着他们的天性以及兴趣。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老师用这些东西,抽打着孩子的自尊心,并让家长自觉地配合这样的抽打。

  在分数决定教育资源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其实都没有勇气用孩子的未来去和这个时代抗争。

  “但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可以试着去做更多,而不只是成为这样一个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子昙说。还有一位母亲,在孩子班里的所有同学都去学奥数的时候,她还坚持着。但她有时觉得,自己其实很难坚持得住。而这仿佛已成了每一个中国孩子宿命的一部分。在各种枷锁中,他们成长起来,或者挺拔,或者歪歪扭扭。他们承担的看不见的成长的痛苦,也正是这个时代的弊端所在。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相关热词搜索:兴趣 目标 大学

上一篇:“跪求零分”,是嬉笑也是抗议
下一篇:陈斯:退学复读,你“伤害”了高考

分享到: 收藏
地方美术网:
网站简介 - 网站老师 - 网站声明 - 美术投稿须知 - 视频拍摄制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合作网站: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链接代码: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LOGO: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LOGO地址:http://www.ms211.com/images/ms211logo.gif
申请加入画室大全的画室,请提前在您画室网站首页上,做好我们ms211的友情链接,然后将画室简介发送到ms211ms211#163.com(请用@替换#)。
京ICP备160449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