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所学非所用 遭遇就业尴尬


时间:2008-1-3 来源:城市快报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bnei跳转页

  所学非所用  遭遇就业尴尬

  时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热季。“虽然说我们是专门学设计的,属于艺术类学生。但其实学计算机的、学传播的,甚至其他专业会用我们那些设计软件的,都可以做设计。”本市某高校艺术设计系大四毕业生李宁从开始找工作就很“郁闷”。而本市某高校2007年的毕业生大雄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同学已经毕业半年了,但他所在的艺术设计系92个人,到目前能基本对口就业的不到10个人,真正做设计的可能现在连5个都到不了。

  专家观点

  有关专家呼吁,目前,伴随着“艺考热”,艺术类专业和院校扩张速度过快过热。艺术类专业招生不能盲目地跟着市场跑,不能不按艺术规律来做。否则,教学质量低,难以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最后将大大影响艺术院校的声誉。一些综合类院校,国家和地方对其投入很大,如很多财经类、商业类大学,也纷纷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但因缺乏传统,艺术教育水平并不高。另一方面,许多院校重复建设一些相同相似的艺术专业,分散了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据调查,很多普通高校同时设立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教师却用的是同一班人马,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数以十万计的考生,给艺术高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艺考“繁荣”的背后,从学习到考试,从培养到就业,又有多少虚耗在其中?事实上,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是为了拿到大学文凭、好找工作而上艺术院校,也是不明智的。社会对专业艺术人才的需求毕竟有限,一些艺术类毕业生因此只能转行。

  从长远来看,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是逐渐以真实技能而非简单以文凭衡量人才价值,不是真正热爱艺术并具备发展潜力的人,今后的发展道路很难如愿。

  另外,随着学艺术的人不断增加,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越来越多。水涨船高,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会相对提高,“艺考”这条“捷径”还能走多久值得盲目弃文从艺的考生和家长反思。

  高额的付出只为了期待一份并不确定的高额回报。瞄准艺考这条“捷径”的家长、学校切不可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个长远规划。而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负责,莫把“艺考”当作高考的工具,拿自己的青春去换一份莫须有的短暂喜悦。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刘晓艳 实习生 陈铖 摄影 谷岳)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这篇文章很好,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