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简介

黄冈师范学院(简称黄冈师院)地处大别山南麓人文重镇——湖北省黄冈市,北依东坡赤壁、南临浩瀚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幽雅,是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隶属湖北省管辖,是拥有730 万人口的黄冈市的第一高等学府。

学校所在的黄冈市位于我国中部长江沿岸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京九、大广、沪蓉等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在2007年中国“宜居城市”评估中,黄冈市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居第五位。黄冈素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人文底蕴丰厚,英才辈出。这里有全国知名的“将军县”(红安)、“教授县”(蕲春)、“梅戏之乡”(黄梅)、“东坡赤壁” 、“四祖、五祖佛教祖庭”;这里诞生了毕升、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汤用彤、黄侃、熊十力、胡风等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林育英、林育南、李先念、刘华清等一大批革命家和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等一大批军事家。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 历经“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黄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变迁, 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黄冈师范学院”, 2011年10月,学校“申硕”成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它标志着我校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了新的突破。学校由珠明山、银盘山两个校区组成,现有校园面积1287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15500余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2000余人。历经百年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涉及文、理、工、法、经、管、教、农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865人,其中教授108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80人。现有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30人次。学校还聘请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现设有15个教学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13个,19个专业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近五年新增专业17个。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CCTV 杯”外语竞赛、大学生“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等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2006年开始,先后与长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89名。2012年学校将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2个;学校设有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3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设有生物资源研究所、不确定系统研究所等20个研究机构。(源自:美术高考ms211.com)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5项,湖北省省级研究项目37项,出版专著、教材174部,发表科研论文554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56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摘录或转载的论文1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43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8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2010年全年引进项目经费超过1000万元。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摩尔多瓦、韩国、新西兰、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与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100 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讲学。2002 年起,学校开始招收留学生。 自2007年起,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10项。

学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部分院系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在学校培养的3万余名历届毕业生中,一大批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18枚奖牌的黄冈中学的前三任校长、黄冈所属十县市区80%以上的中学校长、副校长都是我校的毕业生。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就在黄冈师范学院”。

近几年,我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级文明单位”、“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省级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年,我校爱心接力26年照顾百岁教师遗孀的师生群体荣获首届“感动黄冈十大人物”称号。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实力的增强,近年来,学校在全国高校和湖北省内高校综合排名中的位置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年度中国大学600强排行中,2007至2011年连续五年,我校均位列湖北省高校前20名,除部属院校外,我校一直在省属高校中稳居前12名。

当前,全校教职员工正努力践行“科学定位 内涵发展 特色强校 规范创新 就业至上”的二十字办学理念,“厚德 博学 力行 致远”的八字校训,“攀层次 上水平 创特色”的九字发展观,深入贯彻首届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黄冈师范学院校史沿革

黄冈师范学院是1999年3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自1905年成立“黄州府师范学堂”,黄冈师范学院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办学历程。  
1905年创办的黄州府初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黄州府师范学堂。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一度由黄冈县三解元(黄冈县泗泊河)迁址到新洲大渡村,并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设普师、简师班,培养中小学师资。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曾几度迁移校址,1945-1947年由新洲大渡村迁至黄州,1947年到1948年又由黄州迁到汉阳,1949年再度迁回黄州,学校虽历经辗转,校名则始终是“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  

黄州解放后,黄冈师范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湖北省黄冈师范学校”;1949-1950年,普通师范和艺术师范合并,组建黄冈行政区立中学师范部;1953年7月恢复成立了湖北省黄冈师范学校,广济师范学校并入;1960年,学校更名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秋,黄冈大学、黄冈幼师撤销,60级学生共五个班并入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文革”时期,学校复名黄冈师范学校,挂师范学校和进修学校两块牌子,1975年开始招收高师班。1977年秋,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由省政府批准成为大专院校。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从此,学校作为正规的普通高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学校升格为副地级;1988年,学校被评为首届“全国先进师专”。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省教委下文,黄冈教育学院并入,学校的教育功能和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源自:美术高考ms211.com)

1998年12月17日,我校的“专升本”考察评估以90%的高票通过专家评审,“专升本”获成功。1999年3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黄冈师范学院;2000年11月28日,我校在珠明山新校园隆重举行了“黄冈师范学院”的挂牌庆典,标志着我校的发展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4年,黄冈师范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率先通过了这项评估。12月25日至30日,教育部专家组莅临我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过6天的认真评估,专家组认为我校定位准确,办学思想正确,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重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日趋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快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风校风优良,社会声誉良好。  

至此,历经百年耕耘,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涉及文、理、工、法、经、管、教、农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师范院校。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学术氛围浓郁,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进入“十一五”,黄冈师范学院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今天,在“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全校15000名师生员工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攀层次、创特色、上水平”。我们深信,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黄冈师范学院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明天,新的辉煌!

学校网址: http://www.hgnu.cn/

相关热词搜索:黄冈 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院

上一篇:江汉大学
下一篇:湖北师范学院

分享到: 收藏
地方美术网:
网站简介 - 网站老师 - 网站声明 - 美术投稿须知 - 视频拍摄制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合作网站: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链接代码: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LOGO:
"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LOGO地址:http://www.ms211.com/images/ms211logo.gif
申请加入画室大全的画室,请提前在您画室网站首页上,做好我们ms211的友情链接,然后将画室简介发送到ms211ms211#163.com(请用@替换#)。
京ICP备16044953号